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笑话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类型,与 A 的交流不同,笑话以间接的、暗示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和交际意图。
在中国古代笑话发展的历程中,以邯郸淳的《笑林》为代表的魏晋笑话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六朝的笑话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发展和代表作品,直到隋末唐初侯白《启颜录》的问世,笑话的文学天空才被点亮。(甲),唐《太平广记》中专门编纂了嘲遠逸事五卷,宋有《调虐编》《拊掌录》等。笑话在明代迎来了繁荣时期。随着明清两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进一步壮大的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通俗文学兴盛起来。笑话在此时和小说一样呈现出了精彩纷呈的态势,许多文人如李贽、冯梦龙等人也开始创作笑话。清代时,笑话专集《笑林广记》诞生了,其中的笑话文字简短,内涵丰富,可谓短小精悍。
从历代笑话典藉来看,笑话作品的数量非常可观,细究其类别,(乙):讽喻型笑话是对各种丑恶现象的讽刺揭露,起到了 B 、让人警戒的作用;启智型笑话则承栽着启发人们智惠的内容,让人们在意蕴深长地笑过后,有所启发;谐谑型笑话轻松忧默,具有较强的娱悦性,可以起到“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的作用。
(1)有一官员下乡,问父老曰:“近来黎庶何如?”父老曰:“今年梨树好,只是虫吃了些。”(选自赵南星《笑赞》)
(2)有一穷书生为好友祝寿而无钱买酒,只好奉上一瓶水祝福道:“君子之交淡如”。好友解其意,回道:“醉翁之意不在”。(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