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有为体验校组卷平台
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全新上线“学科素养”、“命题特征”筛选试题功能
我知道了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上·什邡月考)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 1. (2024高三上·什邡月考) 某学者指出:李贽的言论,读者很容易看出他所反对的事物,但不容易看出他所提倡的宗旨,该学者意在强调李贽的思想(     )
    A . 有反传统性强系统性不足特征 B . 宗旨是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C .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时代要求 D . 并未超越传统理学的理论范畴
  • 1. (2024高三上·什邡月考) 元代中国从外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是优质木材、宝石、香料、象牙以及皮革和马匹等;而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瓷器、丝绸、书藉、文具和绘画作品。这佐证了,当时中国(     )
    A . 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 B . 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地位 C . 外贸税收已经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 D . 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 1. (2024高三上·什邡月考)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下列图片所反映文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①是秦王朝官方文字小篆的实物见证 B . ②中最早引用勾股定理特例商高定理 C . ③见证了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税制度 D . ④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实物证据
  • 1. (2024高三上·什邡月考) 考古发现,5000多年前,在太湖流域形成了以良渚为中心,多个次中心、中型聚落和小型聚落构成的四级金字塔式层级社会结构,出现了掌握军事指挥权和宗教祭祀权力的王,及其统治下较为稳定的行政控制区域。这表明,良渚文化(     )
    A . 具有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B . 已经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 C . 拥有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 D . 建立了政教合一国家政权
  • 1. (2024高三上·什邡月考) 19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北大名县农民为了草帽辫生产需要,选择适合编草帽辫的小麦品种,拨出专门土地进行密植,以获得细长白软的麦秆,全然不顾小麦产量。河南南乐、清丰,山东观城也存在这种情况。此现象说明(       )
    A .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 . 农村商品经济发展 C .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瓦解 D . 跨地域贸易网形成
  • 1. (2024高三上·什邡月考)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墨子主张“节俭”,说明他们都主张(     )
    A . 倡导社会和谐与秩序 B . 强调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 C . 推崇节俭和反对奢侈 D . 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 1. (2024高三上·六枝特月考)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以吴地为中心的江南地区长期被中原人视为“蛮荒地带”。至公元1000年左右,中原文明仍处于主导地位。吴地加速开发的契机在安史之乱之后才出现,这一时期,人们大力发展丘陵地区的农业,使大片沼泽变为良田,全国的经济中心也开始逐渐南移。宋元时期,江南代替中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明清时期,吴地成为中国首富之区。

    明清时期,苏州地区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达到“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的水平。丝织业分工更加细密,绫、绢和罗等各种专门的织机出现,能制造各种复杂的花纹。苏州的水陆交通发达,“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绘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姑苏繁华图》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苏州工商业繁荣的盛况。

    ——摘编自李晓燕《明清时期吴地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市民文化的发展》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吴地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在古代中国经济地位的变化过程。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 1. (2024高三上·六枝特月考)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东晋末年,玄学盛行,士族深受玄学影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崇尚“无为”。士族垄断国家政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盖中正之设,于损政之道有八”。士族还封山占水,残酷地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有田万顷,奴婢数千人”。统治集团内部纷争愈演愈烈,地方刺史频频借讨伐之.名肆意征伐,连年混战。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太尉刘裕改革选官制度,重用寒士,主张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时“唯才是举”的原则选拔人才——不计较官员的出身,重视他们的品行和能力。改革期间,他重用了一批出身卑微的人,如朱龄石、刘穆之、檀道济等。义熙八年(412年),刘裕借皇帝名义,“罢临沂、湖熟皇后脂泽田四十顷以赐贫人,弛湖池之禁”,并禁止士族封山占水向百姓收租。他还严厉削弱方镇,明确规定州府置将和官吏的数额。义熙改革历时18年(405—422年),为“元嘉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董振昌等《浅析南朝刘裕的义熙改革》

    1. (1) 根据材料,概括义熙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义熙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裕在义熙改革期间所承担的不同历史角色,并逐一说明。
  • 1. (2024高三上·六枝特月考) 明清时期,晋商店铺对于领东开业、招牌领章、账簿管理、经营范围、用人定位、职责权限、决算开红、起居生活等事项,均制定了明确的店规铺纪。晋商亦形成了“一店受困,同乡共助”的风气。上述情形的出现(     )
    A . 是商业法规成熟化的标志 B . 说明晋商的业务遍及全国 C . 表明重农抑商政策被放弃 D . 有利于商业的规模化发展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