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有为体验校组卷平台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知识点
知识点
解题模型
全新上线“学科素养”、“命题特征”筛选试题功能
我知道了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5高二下·汨罗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诗人林庚说:“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但成熟的稻穗总低垂着头,优雅的垂丝海棠也低垂着头,饱满的向日葵亦低垂着头……这些无言的万物中都内蕴着生命的智慧。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 (2025高二下·汨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期间,云南哀牢山火出了圈。在视频博主的镜头下,哀牢山的神秘与震撼令人______,不少“好奇心满满”的游客蜂拥而至,有网友调侃,“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哀牢山”。面对旅游商机,当地却泼起了冷水,紧急______安全提示,提醒游客哀牢山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擅自闯入这样的“禁区”无疑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任何美好的体验,都要以安全为首要前提。对于大自然的未知与神秘,必须常怀敬畏之心,不轻易______未经开发或高风险区域。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打着亲近自然、突破自我的旗号擅自闯入无人区、未开发区等行为,不仅是挑战自我,而且是破坏生态、蔑视自然、轻视生命的行为,是法律和规则的漠视 , 没有丝毫值得夸耀之处,更不可能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光彩。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 (2025高二下·汨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云南,每年腊月期间,农村家家户户都会杀年猪,邀请亲朋好友来共享这顿丰盛的杀猪饭。杀猪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农耕社会,当时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人们通过自家养猪来解决肉食问题。①随着时间的推移,②这一习俗演变成了一种逐渐重要的社交活动,③吃杀猪饭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④更是为了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⑤庆祝来年的丰收。

    杀年猪的这一天,村子里热闹非凡。天刚亮,帮忙的左邻右舍就来到杀猪的人家。众人一阵忙活,把猪处理妥当,为丰盛的杀猪饭做足准备。猪的价值在杀猪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各个部位(   A   ),包括但不限于蒸、炖、煎、炒、熏、烤等,炖猪头肉、炸排骨、烤五花、炒猪肝、爆腰花……一上就是十几二十道菜,看得人眼花缭乱,极具视觉冲击力。吃“杀猪饭”,图的就是一个热闹欢腾。杀年猪的人家会喊上全村人来吃,(   B   ),感情不好的也能一吃泯恩仇”。就这样在你笑我闹中,用一头猪促成了一群人的相聚,营造了浓郁的过年气氛。

    吃不完的“杀猪饭”还会衍生出各种副产品,比如火腿、腊肉、吹肝、血肠、血辣子等等。这些美味随着人们奔赴到四海,在某个想家的时候,成为了慰藉游子的“乡味”。云南杀猪饭不仅仅是一段记忆,更是一种情感,一种文化。

    1. (1) 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 (2)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 (3) 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4. (4) 近日某公众号将发布以上文字,编辑小华对原稿最后一段做了三处修改,请说明修改理由。

      序号

      原稿

      修改稿

      修改理由

      这些美味随着人们去到四海

      这些美味随着人们奔赴四海


      成为了慰藉游子的“香味”

      成为了慰藉游子的“乡味”


      云南杀猪饭是一段记忆,一种情感,一种文化。

      云南杀猪饭不仅仅是一段记忆,更是一种情感,一种文化。


    5. (5) 请你为这段文字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6个字。
  • 1. (2025高二下·汨罗月考) 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了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的句子是“”。

    (2)在《望海潮》一文中,“”描写杭州街巷河桥的美丽;“”描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3)李密在《陈情表》中用“”两句说明自己缺少亲人、童仆的帮助,不得不事必躬亲。

    (4)李白在《蜀道难》中,用“”两句诗,写出了行人过青泥岭时可以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细节。

    (5)《离骚》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作者品德高尚却遭到嫉妒和诽谤的句子是“”。

  • 1. (2025高二下·汨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蚕(节选)

    茅盾

    “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噗噗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与众不同,估量来年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

    接着是家家都“浪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财发带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

    “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

    老通宝随口回答道:“自然卖茧子。”

    张老头子却拍着大腿叹一口气。忽然他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村外那一片秃头桑林后面耸露出来的茧厂的风火墙说道:“通宝,茧子是采了,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得紧洞洞呢!今年茧厂不开秤!”

    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难道那“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会一齐都关了门不做生意?

    张老头子也换了话,东拉西扯讲镇里的“新闻”。最后,他代他的东家催那三十块钱的债,为的他是“中人”。

    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

    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家去看见了那些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忍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他不相信。

    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

    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躁脚地没有办法。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村里有几家已经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道:“不卖茧子了,自家做丝!什么卖茧子,本来是洋鬼子行出来的!”

    “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

    四大娘首先反对了。她这话是不错的。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请帮手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抱怨老头子打错了主意,他说:“早依了我的话,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多么好!”

    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

    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去找那黄道士详细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天正是好晴,又带了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

    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厂挑别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

    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她借了丝车,又忙了五六天,家里米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

    就是这么着,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还不算!

    1932年11月1日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
    4. (4) 现实主义文学具有细节真实、形象典型、方式客观等特点,请据此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 1. (2025高二下·汨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表情包最早起源于一位美国人发明的笑脸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衍生出颜文字、笑脸、绘文字、图文叙事以及动态图片等各类表情包。2014年起,Emoji搜索引擎的创始人甚至将每年的7月17日定为“世界表情包日”,而表情包的真正盛行源于社交软件的广泛普及,用户不仅能使用软件自带的表情包,还可以发布自己设计的专属表情包。社交软件使人们的交流逐渐从面对面沟通转向线上交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习惯于在虚拟交流时“斗图”。

    表情包可以看作是线上文字交流的重要补充,相较于面对面的沟通,人们在线上文字对话时较难感知对方的状态或情绪,而发送表情包则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当人们想表达负面情绪或者想怼人时,发送恰当的表情包既能表达自己的不满,也可以缓解对方在接收信息时的尴尬。表情包还能以省力的方式丰富文字的细节,比如,微信表情中能代表笑的状态有“憨笑”“吡牙”“可爱”“偷笑”和“微笑”等,当用户想传递开心的感受时,不必思考使用何种文字更为精准,只需要发送一个表情便可解决。

    除此之外,表情包能够充当同一圈层或代际群体的“接头暗号”。新媒体学者彭兰教授曾写道:表情包可以作为代际区隔和群体区分的标签,交谈越亲密或越志同道合的人之间,使用的表情包也会更加具体和生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下级对上级或者晚辈对长辈较少使用表情包。这就好比老年人不理解年轻人蹦迪,而年轻人不理解老年人跳广场舞一样,不同群体内部都拥有专属的沟通暗号和文化符码。

    年轻人使用的表情包常常带有调侃、讽刺或戏谑的色彩,而中老年表情包则以安静、祥和与正能量著称,这也造成了不同代际群体对于同一表情的认知差异,比如,中老年群体普遍认为微信里的“微笑”表情是一种开心的笑,但年轻人却认为它是带有嘲讽和高冷感的假笑,因为它与“难过”“再见”等表情一祥视线向下,看上去是一种情感压抑后展露的笑容。

    表情包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还代表了年轻人追求新潮的生活方式,表情包并不是狐立存在的,它往往和时下社会热点或网络流行语息息相关,比如,最近流行的“内卷”“躺平”“emo”和“yyds”都已被制作成诙谐风趣的表情包,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年轻人当下的生活态度。网络技术为青年群体赋权,每一位网民都可以参与到表清包的生产与分享之中,这种带有亚文化属性的图文符号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严肃的话语方式。比如,不少大学生都曾有拍摄老师讲课神态,并将其制作成表情包的经历。在课程微信群里传送老师的表情包,不仅能活跃虚拟社群的氛围,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不过,我们在拥抱表情包时,也不能忽略文字的力量。因为表情包的内容和解码的过程都具有非理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造成双方交流中的误解与偏差,无论是静态图片还是视频截取,表情包终究只能算一种浅层次和碎片化的表达,是线上人际交往的一种辅助手段,还远远替代不了语言或文字交流中的深刻思想与真情实感。毕竟,人与人交流的真正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双方心灵相通。

    (摘编自黄骏《表情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副语言”》,有删节)

    材料二:

    即便网络表情包有着庞大的受众,但从网络人际交往中语言的使用范围来看,语言符号依然占据着重要位置,表现着传统意义上主流文化的正统地位。青年群体广泛地将表情包作为其网络社交的主要语言,背后有其自身的内在机理和丰富的文化隐喻。从狭义上来看,网络表情包是青年一代在互联网平台展开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从广义上来看,表情包语言是视觉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表征,也是青年情绪宣泄和群体认同的重要体现。

    青年群体拥有着高涨的创新意识和生命热情,对新生事物怀揣着跃跃欲试的态度和好奇心。但作为新型大众流行文化的表情包并不是对主流文化一味的排斥与抵抗,而是对传统主流文化进行温和式、对抗性解读,使其呈现方式更符合当下网络传播环境。表情包的风靡,打破了种族、地域、语言等方面的隔阂。

    在母语学习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不同国人,却可以通过相同的表情符号达成情感的共鸣。Emoji虽然简单,但表情符号所带来的跨族群式的沟通和理解,却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宽容性之所在,这也是全球化趋势之下推动语言变革的真正力量。

    表情包语言的延伸,也催生了群体的自我认同和独立意识的建设。在网友制作表情包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将带有地方特色气息的文化元素(方言等)植入其中,在网络社交活动中扩散了地域文化的渗透力。青年群体也常常用“中老年表情包”一词特指中年以上网络用户偏爱的表情包语言,其中除了特定群体对自身价值的集中认同,也包含了主体对人格价值独立性的追寻与期待。

    尽管表情包的文化内蕴依然有待修正,在网友五花八门的编辑过程中出现色情、暴力、言语谩骂等不良行为,乃至于催生网络舆论暴力。但从总体上看,新一代青年群体的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导向并无偏差。表情包语言势必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文化机制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这是新媒介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技术和人文进程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关皓月、王永宏《浅析互联网时代的“表情包”语言》,有删节)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属于表情包盛行的原因的一项是(     )
    4. (4) 表情包和文字交流在表情达意上分别有哪些优点?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5. (5)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 1. (2025高二下·汨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 , 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节选自《左传·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材料二: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材料三: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齐侯与蔡姬乘舟A于囿B荡公C公惧D变E色F禁之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2)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5. (5) 司马迁认为管仲为政善“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材料中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司马迁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 1. (2025高二下·岳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虽然怜悯是人的天性,但是不加辨别的、缺乏智慧的怜悯可以吗?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 (2025高二下·岳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笑话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类型,与       A     的交流不同,笑话以间接的、暗示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和交际意图。

    在中国古代笑话发展的历程中,以邯郸淳的《笑林》为代表的魏晋笑话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六朝的笑话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发展和代表作品,直到隋末唐初侯白《启颜录》的问世,笑话的文学天空才被点亮。(甲),唐《太平广记》中专门编纂了嘲遠逸事五卷,宋有《调虐编》《拊掌录》等。笑话在明代迎来了繁荣时期。随着明清两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进一步壮大的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通俗文学兴盛起来。笑话在此时和小说一样呈现出了精彩纷呈的态势,许多文人如李贽、冯梦龙等人也开始创作笑话。清代时,笑话专集《笑林广记》诞生了,其中的笑话文字简短,内涵丰富,可谓短小精悍。

    从历代笑话典藉来看,笑话作品的数量非常可观,细究其类别,(乙):讽喻型笑话是对各种丑恶现象的讽刺揭露,起到了       B       、让人警戒的作用;启智型笑话则承栽着启发人们智惠的内容,让人们在意蕴深长地笑过后,有所启发;谐谑型笑话轻松忧默,具有较强的娱悦性,可以起到“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的作用。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3) 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
    4. (4)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 (5)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很多笑话利用谐音、歧义、熟语等方式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请据此分析以下两则笑话的表达效果。

      (1)有一官员下乡,问父老曰:“近来黎庶何如?”父老曰:“今年梨树好,只是虫吃了些。”(选自赵南星《笑赞》)

      (2)有一穷书生为好友祝寿而无钱买酒,只好奉上一瓶水祝福道:“君子之交淡如”。好友解其意,回道:“醉翁之意不在”。(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 1. (2025高二下·岳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潮”是当下备受瞩目的文化现象,它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元素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从带有传统图案的服饰,到融入古典元素的文创产品,国潮商品____A___,深受消费者喜爱。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大放异彩,还逐渐走向国际舞台,让世界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风采。

    国潮的兴起,___①____。一方面,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日益加深,为国潮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____②___。新媒体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传统文化,从而为国潮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国潮的发展并非___B____。一方面,部分商家盲目跟风,只是简单地将传统文化元素堆砌在产品上,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创新表达,致使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难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真正需求。另一方面,市场上也存在一些假冒伪劣的国潮商品,以次充好,损害了国潮品牌的声誉。

    1. (1) 请在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